资阳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,北靠成都市金堂县、龙泉驿区、双流县,德阳市中江县;南连内江市东兴区、重庆市荣昌县;东接遂宁市居安区、大英县,重庆市潼南县、大足县;西邻眉山市仁寿县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4°11′23″——105°45′13″,北纬29°40′33″——30°38′48″之间,幅员面积7962.56平方公里。
市域地形地貌复杂,平坝、丘陵、低山连绵起伏,主要以丘陵为主,约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4%,其次为低山区和河谷平坝,分别占4%和2%。全市整体地势为西北高、中间低洼、东南低缓。一般海拔在350米—460米之间,最高为1049米,位于资阳市老君乡长松寺;最低为247米,位于安岳县龙台河口。按地质力学观点划分,全市所处地质构造位置属新华夏构造体系,东为华蓥山褶皱断裂带,西有龙泉山褶皱断裂带,南有威远旋扭构造带。境内广泛分布中生界侏罗系地层,新生界地层则主要分布在沱江干流两侧。
资阳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具有冬暖、春早、夏长、秋短的特点,全市多年平均风速为2.0米/秒,多年平均气温17.7°C,多年平均降水量1057.6毫米,年际降雨量变化大,且年内分配不均。故时有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。
市境内河网水系发达,有沱江及其支流和涪江支流共110条,沱江从资阳市宏缘乡流进资阳市,蜿蜒流经资阳市的养马镇、石桥镇、简城镇、新市镇和雁江区的临江镇、宝台镇、南津镇、忠义镇,在雁江区原铜钟乡罗家坝入弓滩口流出市境,河道总长165公里,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,多年平均径流量70.68亿立方米/年。资阳市水能资源非常丰富,全市多年平均产水量24.48亿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21.9亿立方米,地下水2.57亿立方米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57立方米。
资阳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页岩、粘土、石英砂、砂石、砂金、建筑石材和陶瓷土等,分布较广但比较零乱,储量也不大;初步探测蕴藏有煤、石灰石、石膏、石油、天然气资源等。境内动植物资源则相对丰富,主要包括有50个科94个属619个品种的森林植物资源和高达236个种类的野生动物资源,野生动物资源中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,二级保护动物21种,省级保护动物15种。
2005年全市有4个街道办、171个乡镇、115个居委会、877个居民小组、2815个村民委员会和28998个村民小组。2005年,全市总人口488.91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63.93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13.08%,农业人口424.98万人,占全市人口的86.92%;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.4‰。
2005年,资阳市国内生产总值(GDP)254.8亿元,比上年增长13.7%,GDP排四川第十一位,“十五”期间GDP年均增长11.2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34.7:36.4:28.9,工业占GDP比重为31.6%。优势产业为造车、医药、食品、纺织业,正在培育建工建材业,规模以上企业单位278户,工业总产值1937075.2万元,工业增加值671142.8万元。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指标居全省21个市州的前三位。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.4亿元;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1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。
资阳是四川农作物主产区之一,全市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20万吨以上,山羊年出栏数、水产品年产量居全省第一,柠檬产量占全国的70%以上,生猪、水果、油料产量居全省前列,现有国家级商品粮基地3个,有3个县(市)属全国肉类产量百强县。近年来,全市围绕生猪、山羊、柠檬、蚕桑、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,做强做大龙头加工企业,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基地,初步形成了“双龙领先、五龙腾飞、十龙起舞”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。资阳属浅丘地貌,气候温和,粮、棉、油、果、菜、中药材等生物资源较为丰富。全市水资源丰富,有3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43条,大中小型水库377座,市内生态保护良好,森林覆盖率为47%,乐至是全国先进绿化县。
资阳市陆运、水运发达。铁路全长91千米,水运里程达181千米,公路四通八达,境内有成渝高速公路,国道321、318、319,省道106、206等主要公路干线。农村道路建设较好,基本实现了全部村社通公路。
资阳市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较好,渠网密度大,主干渠和众多支、斗、毛渠纵横交错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6940公顷,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50公顷。水利工程数量达到34373处,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8.01万千瓦,农用载重车辆3316辆。
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,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16.6%提高到23.7%,实现了建设资阳中等城市目标。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,农林水利、交通、能源、通讯、社会事业、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。至2005年,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2.7平方公里,退耕还林(草)29134公顷,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。
资阳人文古迹较为丰富,特别是始于南北朝、盛于唐宋的安岳石刻,以“古、多、精、美”被誉为“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”,有唐宋时期雕刻的石刻145处10万余尊,3米以上的石刻造像50余尊,经文40多万字,高三米,雕技精湛的紫竹观音被誉为“东方的维纳斯”。此外,还有资阳半月山大佛、河东大佛,简阳石景山“人头石”、“张飞营”,乐至陈毅故居、报国寺等名胜古迹。简阳三岔湖距成都50公里,岸线长240公里,大小岛屿113个,湖面开阔,秀色可餐,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名库;简阳龙泉湖仅距成都38公里,14座群岛形态奇异,景色宜人,2000年被列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。
资阳市地处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,由于对植被的破坏,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。2005年,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024.39平方公里,占幅员面积的63.10%。其中,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655.49平方公里,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2.95%;中度水土流失面积为2646.74平方公里,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2.68%;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703.50平方公里,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%;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8.66平方公里,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.37%。此外,境内水域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。
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,在对土地利用进行中长期安排时,必须把人口因素放在首要位置。
资阳市是一个居住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的地区,人口密度平均达614人/平方公里,其中雁江区达653人/平方公里,安岳县、乐至县、资阳市的人口密度依次为每平方公里570人、609人、641人。近几年内,市域人口还将不断增长,因此今后人们还将需要相应的增加生产和生活居住用地。
2005年资阳市总人口为488.91万人,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.40‰,人口机械增长率为-1.43‰,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.43‰。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,稳定低生育水平,另一方面考虑到20世纪80年代初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期,以及西部大开发对人口的机械增长的可能,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在2006-2010年按2.5‰、2010-2020年按1.0‰计算,则资阳市总人口在2010年约495万人;到2020年约为500万人。
预计规划期内,资阳市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。2010年,资阳市的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将位居四川省21个市(州)前列,成为成渝经济带上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次级中心城市,人民生活也将有明显提高。到2020年,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。
1、全市总人口。2010年495万人,2020年500万人。
2、全市国内生产总值(GDP)。由2005年的254.84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00亿元,年均增长14%以上。2020年,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,达到1000亿元左右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6014元,2010年将达到10000元,2020年将达到20000元。
3、城市化发展水平。由2005年的18.82%提高到2010年的25%,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%左右。
4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。建成“三纵三横一环”高速公路网络、“六纵四横”快速通道网络、“三纵三横两环”铁路网络,完善水利、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,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。
5、市域城镇体系建设。加快发展中心城市,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区城市群。重点抓好资阳一级中心、简阳市一级副中心、安岳、乐至县城二级中心建设;大力推进丹山、石盘、龙台3个县城二级副中心和20个重点镇建设,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。
6、深入实施“工业强市”。实现“北连资阳,融入成都”,围绕机械制造和食品、医药、纺织等轻工业两大支柱产业,加快“七园一带”建设。
7、旅游开发建设。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,依托成渝两个特大城市,重点开发“两湖一山”精品旅游区、安岳石刻文化旅游景区、陈毅故居“红色旅游”景区,努力创建国家级、省级旅游景区。
专栏一 “十一五”时期全市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
|
指 标
|
2005年
|
2010年
|
备注
|
国内生产总值(亿元)
|
254.84
|
460
|
|
人均国内生产总值(元)
|
6014
|
9300
|
|
工业总产值(亿元)
|
193.7
|
1000
|
|
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(亿元)
|
6.4
|
10.4
|
|
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(亿元)
|
74.6
|
|
“十一五”期间全社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59.6亿元
|
城镇化率(%)
|
23.7
|
32
|
|
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(元)
|
7521
|
9800
|
|
农民人均纯收入(元)
|
2989
|
4100
|
|
治理水土流失面积(平方公里)
|
542.7
|
600
|
|
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(%)
|
|
60
|
|